棋心棋事

話2 茶館式圍棋

【圍棋天地專欄】
茶館式圍棋

1945年日本投降撤離台灣,長達五十年的日據時代中,台灣雖受日本統治,但其實日本文化本來就含有漢文化的影子,台灣所接觸的日本文化,說穿了背景還是漢文化。1945年後,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帶來了中華文化,於是台灣從日本式的漢文化逐漸轉變到中華傳統文化。這其中的轉折,也可以從圍棋中體現出來。
 
我大學以前在花蓮接觸到受過日本教育的知識分子所展現的日本棋道精神,1973年10月我進入台灣大學念書,在台北接觸到了另外一批從大陸來的下棋的人。當時我們大多聚集在中華路上的遠東棋橋中心,那是由張子健先生辦的民營棋社,因為在我大學同學家附近,所以常去那裡下棋。
 
遠東棋社是台北當時最大的棋社,很多好手常在那裡出沒,包括台灣的十大名手唐景賢、吳清源的哥哥吳滌生等。吳滌生老師是台灣師範大學圍棋社的指導老師,我就讀師大研究所時,吳滌生老師也常跟我下棋。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的棋力大約在業餘6段至職業水平之間,台灣最強的棋手,日本職業九段棋手來台灣時大約要讓兩三顆子。
 
在棋社裡也常常會看到有棋友下彩棋,包括王立誠在台灣的老師張恆甫。我在學生時代,去下棋要付錢已經很吃力了,所以不太常下彩棋。
 
從大陸來的人和我在花蓮接觸到受日本棋道精神影響的人截然不同。日本用比目法,而這裡棋社的人則使用數子法,有些人下輸了還會把棋子往旁邊一抹,讓棋子掉滿地,或是一邊下棋一邊唱歌哼小調,有時還會吵架,氣氛有點像是看唱戲、摔角,屬於中國民間的茶館棋。我在花蓮之前覺得圍棋是一種棋道,到台北之後才感覺圍棋是一種娛樂、一種平民文化的展現。
 
大學時代的這段經歷對我而言,除了下棋的趣味之外,最大的意義是交了很多朋友,而且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職業,有的棋友會大我三十歲、五十歲,有的年紀比較小,像是高中生林聖賢、彭景華,還有個小朋友叫做周可平,他們都是現在台灣的職業棋士。
 
台灣在圍棋上展現忘年之交的自由民主精神領先於台灣社會,各地棋友從南到北呈現出四海一家的繁榮樣貌。

(許饒和口述 / 張曉茵整理) 
刊於《圍棋天地》雜誌2011年第22期(2011年11月15日出版)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