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決戰於意志、技藝與境界之間 ──漫隨天外話張栩,雲卷雲舒述感懷

◎許饒和


童年的張栩聰慧可愛,右為作者。

「張栩的故事告訴我們,邁向巔峰是沒有捷徑;張栩的故事告訴我們,熱情是一切成功的開始;張栩的故事告訴我們,挫折是化了妝的成功;張栩的故事告訴我們,堅定的目標是成功的地圖。……張遠錫從兒子(張栩)身上學習到了抗壓能力的重要,因此到「遊戲間」,小朋友都要上台表演、唱歌、跳舞、演講、學習面對大場面壓力之下的冷靜。」──馬西屏

與風共遊

不是漫遊,而是去聆聽,隨風而感。
遇武宮則下武宮流,逢小林乃試小林流,
體會銘琬之藝境,迎戰高尾以強腕。
展張巨鵬之雙翼,飛翔於天地之間,
懸命以赴,栩栩如生!──頌張栩之一


我的朋友馬西屏在「天生棋才──張栩的故事」一書中說:「張栩是全日本最愛用對手的方式行棋。他說:用對手的方式行棋,就能知道對方心中在想什麼。…..與王銘琬兩次本因坊爭奪做例子,這是張栩多麼重要的棋局,尤其是與王銘琬戰成三比三,第七盤張栩竟然用王銘琬的手法行棋,張栩用這種方式逐漸明瞭了王銘琬的棋風與哲學。」

今年10月14日我到張栩父母三峽家拜訪,夜宿張宅。15日他們帶我到石門水庫遊覽,盡興而返。14日當夜與張爸爸(遠鍚先生)暢談竟夜。他談起了張栩,兩眼生輝、神采奐然,不時閃出智慧之語,事過近月,仍在我耳際迴嚮!

我從來沒有認為張老師是普通的家長:張遠鍚先生是藝術家,“張栩”就是他一生最偉大的作品,最偉大的事業。

張老師說:「張栩懂得欣賞對方的強,對局中成為他者,學習他者,體會他者,沒有了一廂情願的主觀,在互放的火光中,成長茁壯。」有很長的的一段時間,張栩在「體味」著王銘琬的「棋之藝境」與「棋之哲思」。這段歷程,也著實地在王老師棋風藝雨的滋潤下,長了棋。有一天,張栩猛然醒悟,他畢竟不是王銘琬,如果深入淵海而不能探驪珠而出,「自我」沈没而不自知,又怎能面對棋海眾英豪呢?他必須再度自由飛翔,尋訪更多未知的奧秘。

藝術家笨篤認為:藝者心中之自由像一粒隨風而逝的種子,飄落在未知的田裡,入土茁壯。老株又復撒落新種,風來又飄散,在新的土地裡紮根、生華!

張栩的棋士生涯,便是如此過一重山,又復一重山,尋幽訪勝似無際涯。

棋士之內心深層之自由奔放,不拘泥於一家之言,才能真正領會其他棋士的驚奇之處!張栩是一個令人擊節讚賞之「探索者」!


張栩父母張遠鍚伉儷造訪中華棋院。

石心,棋心

大理石般的心,清晰之紋路,冷冷似無情,堅實無比!
一種冷洌、銳利的美,宛若雕像,陵角分明。──頌張栩之二


高峰頂上的棋士是狐獨的──頑鐵不經烈火百般錘鍊,又復經冷水之猛然浸洗,焉能成名器干將、莫邪。為了棋之長進,捨掉多少繁花,割棄多少綠葉!超一流棋士的生活是「孤寂」的,也是充實無比的!

張栩從小就迷戀著諸如撲克牌、圍棋等智力遊戲(長大了很喜愛「數獨」、「詰棋」),不看電視、不懂卡通,不玩玩具,沒見過電動玩具,深深地為棋、牌中蘊藏著的推理著迷,養成了一往情深的執著與專注。

回顧我一生著迷於哲學、心理學與圍棋,歷三十餘年而九死無悔。體驗黑格爾、康德的世界,與乎澄觀、王陽明的心境;常終夜品讀、冥思、靜坐,不覺東方之即白。在台大哲學系求學期間,曾擔任哲學會會長,更有幸受業於牟宗三、唐君毅、方東美、黃振華諸大哲門下。在牟老師台北寓居之所,多方體受大哲之心靈浩瀚,神感神應;感嘆偉人意識深處之幽玄奧妙,與眾生碌碌生活中之多采,二者彷彿不能相容。後來得知先師牟宗三也愛下圍棋,又多了一分親切。

多年後,拜見了氣功大師席長安老師,驚訝於他的熱愛圍棋,很自然地在與他對弈中,增進了師生的情誼。師大碩士班期間,也曾受教於吳滌生老師(吳清源大師的大哥),他是學校圍棋社團的指導老師。從此我更堅信「圍棋」乃人類智者之良伴,可以潤生。

大學問家以生命投入了無涯之學思宇宙,而大棋藝家又何嘗不是終身懸命於方圓天地?我有幸識得張栩等俊才,看著他們長大。這批小孩到日本以後,個個成了棋壇中的菁英。我也前後赴日二、三十回去探望他們。對於張栩的堅忍卓絕印象特別深刻,他對花花世界的「能捨」,造就了棋盤上的「能得」。

有一年特別應林漢傑職業六段的父母之邀請到東京林宅作客,當日來了很多旅日小棋士。林媽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大家放言高談恨不能盡歡。九點整,張栩提出他要先行告退,鞠了躬迅速離去。餘下如潘善琪、林子淵、黃翊祖、潘坤鈺…..等人,夜宿林家,又談了整夜。天亮時,我想到了張栩,真像「苦行僧」,念茲在茲都是棋,他絕不荒嘻、散漫,連難得的眾人歡聚也「果斷」地當行則行。…..我想起了任卓宣(葉青)老師,一生不看電影、電視,住宅滿滿是書海,當年已七、八十歲,依然每日手不釋卷。…..
張栩的成功,絕非偶然!

怒海孤舟

如果不能酷愛圍棋,承受不住輸棋的打擊,就不要走上職業棋士之路!──張栩

早慧的兒童比比皆是,其續航力才是日後成功的要件。這就需要靈心點化(教師導引),磨勵心志(家長協助),痛下苦功(孩子本身),三者缺一不可,否則最多只能成為業餘強豪。

小時候是否天生異稟,這並非完全絕對必要的條件,李昌鎬的爸爸說,昌鎬小時候極為平凡,但有一股牛勁,一心一意鑽進棋盤小天地,輸了棋還會放聲大哭。(少年時的昌鎬到台灣比賽,我還記得他當時的模樣,胖胖得很惹人憐愛。當時的照片我還留著。)

張栩、周俊勳的成長歷程,莫不飽含了磨勵以須的動心忍性;是父母的堅持與護祐,也是諸多師長、貴人的關心之下百折而不撓。他們是台灣出身,彌足珍貴的世界冠軍擁有者。11月11日,周俊勳與鄭淑卿結婚在此獻上虔誠祝福。

棋的作品,代表張栩全幅生命之美妙活動,他從未想做其他的事業。下棋是他的「遊戲」,難局中透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在成功的背後,有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血淚。如果不能有所堅持,不願再吃若,強如石田名人本因坊也會自雲端中摔落!畢竟怒海孤舟容不得一絲一毫之輕心!台灣棋壇總覺少一分肅穆,少一分堅持,俊逸之才所在多有,終難免摧折於現實無奈。是「環境」使然?!

張老師與我都有共同的感慨:棋士之成長,不只是技術的鍛鍊,還有「大人物」的養成之道,那是王者、霸者所必具備的成功之「無上法門」。張老師在台北縣鶯歌鎮所創辦的「遊戲間」,訓練小孩玩撲克牌,變魔術、訓練說話、訓練記憶力,督訓意志養成,正是「人成則棋成」的寫造。他認為小朋友的專注、耐性,理智等特質的養成後,學下棋就能一日千里。我是他的知音,瞭解他在做什麼。而在古今中外的大人物中,我們也都能感受到其皆具有以上那些特質。


張遠鍚先生(左)是一位藝術教育家。右為作者許饒和。攝於鶯歌「遊戲間」教室。


許饒和與張遠鍚伉儷(張栩父母)同遊鶯歌陶瓷街。

師友之間

小時候的張栩,有很多的老師如陳鴻章、李敬訓、蔡文河、彭景華、林聖賢、楊志德、陳國興等等棋士。(陳永安老師說,旅日的小棋士他幾乎都教過,唯獨很遺憾沒有教過張栩的棋。)那個時候,有天分的小棋童,一經公認,群師「垂涎」,仿若是「公共財」,人人不得私而納之。

幼小的張栩長得非常可愛,我天生喜愛小孩,尤其是他專心的模樣,令我大大欣賞。基於這樣疼愛之心,我義務跟他下棋,也拜託朋友指導他。他出國赴日前,我還特別跟他下過四盤紀念棋。假日時張栩也常到我與周咸亨共同創辦的「海峰棋藝中心」、及「咸亨棋院」下棋。張栩成名後,也有很多當年指導過他的棋友說教過他。(也許張栩當時太小了,可能已不記得那些人了。在台灣我可能是保有張栩未成名前之棋譜最多的人之一,這些棋譜我視為珍寶,雖然我搬到台東隱居時散失了一部分。)

張凱馨職業三段,曾提起小時候曾在「海峰棋藝中心」上過一位老師「思想與圍棋」怪怪的課,她不記得是誰了?我說當時就只有我一個人教過這個課程。這課程也是我專門為了潘善琪、林子淵、張栩所開的課,也歡迎其他的小朋友免費參加。我記得有一位小小的王華瑋,好喜歡我在課堂上偶而的耍寶、變魔術…..。我也曾特地募款在「海峰棋藝中心」辦了老銳對新銳的邀請賽,為的是訓練張栩、林子淵、潘善琪、熊豐(黃亦昀)、周俊勳等有希望的段位孩童。往日情景,歷歷如繪,這些與張老師創辦的「遊戲間」的理念做法,竟有幾分相似。

多年後,在某個場合,張老師對我說:「我是台灣第一個知道你在圍棋裡想要教什麼的人。」當時聽了真是銘感在心,將他引為知己。想不到後來的「遊戲間」做的比我還特別。

我從張老師訓練張栩的情況,也更加體認到培養「意志力」、「抵抗誘惑」對孩子的重要性,這樣我將之應用在黃翊祖(現為日本職業七段)、李沂修(現為日本職業三段,小時候叫李天豪)的身上,他們兩位都由我的好友林宏陽6段帶過,打下很好的基礎。我接手後,特別重視他們的精神教育,出國前的半年則請陳永安老師加強其棋藝、技術訓練。當時他們曾短暫跟我同住過,我要他們自己洗衣服、日常生活瑣事也要獨立自行想辦法解決。我帶他們到日本後,翊祖在台灣養成的習慣依然保持(生活習慣主要是黃爸耀達、黃媽媽、潘坤鈺的督促之功,而棋盤上的習慣則由我責成);沂修想家,適應稍有不良,我還特別到日本看他。他常晚睡,我陪他睡,睡前談談心事並加以疏導。今年春節我到日本探望他,見其所住之處僻處鄉間略顯孤獨,就請潘善琪七段勸其遷至附近,彼此互相照應。


與張栩合影於台灣棋院。

生命中的殊緣

職業棋士的生活是枯燥的,離鄉背景的旅日小棋士又多了一份懷鄉思親的孤寂,他們很需要親人、師友的關懷與鼓勵。張栩有張老師的督導,張媽媽的溫撫,以及林師母(海峰夫人)的教導,這是他在孤獨的棋道之旅中最大的支柱力量。我帶孩子的方法,有些部分是跟他們夫婦學的。而我只能算是張栩的「粉絲」。

更進一步地說,林海峰先生才是張栩唯一的「師父」,在林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大人物的氣象,是棋盤上永恒追求真理的「大師」;無論做事做人皆展現儒雅、敦厚的仁者胸懷,張栩能親承身教,是其一生最幸運的緣遇。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指涉的是師父與門徒的特殊緣分。而其他所有的人頂多只是其生命歷程中階段性的「老師」「朋友」「貴人」「崇拜者」。十三、四歲以後的張栩,其生命波折,與十九歲過後的光輝頓生,自有其難以為他人宣說明白的「機遇」,這並非天分命定,而是“決戰於意志與技藝之間的生命奮鬥”!

※※※     ※※※     ※※※     ※※※
2007年11月8日、9日第32期日本名人挑戰賽,第七局決戰驚心動魄,張栩執黑292手以2.5目力退強敵,以4:3的成績,重新奪回失去一年的名人寶座。兩位歷經十四個比賽日,對局者展現出頑強的鬥志,留下了永留棋史的佳局!

我連看了兩天的網路棋局轉播,不斷地為對局者摸擬棋局變化,對照著實戰的精妙手法,自覺受益匪淺。觀戰中,思潮起伏;在對局者長考時,信筆記下感言。張栩獲勝後,我又再三打譜、研究,真有酣暢淋漓,身心俱爽的感覺。之後,打了電話向張遠鍚夫婦道賀,想必這兩天他們也隨著棋局進行而心情七上八下。聽到他們愉快的聲音,我決定寫下此文與廣大棋友共同分享。完稿時已是10日清晨五點,這將是個歡樂的周末!
(刊載於棋道雜誌民國96年12月刊)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