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堅毅不拔的少年黃翊祖 ──棋士成長之道

許饒和 


007年,春節在東京,罕見的暖冬,我與黃翊祖漫步於東京武藏野市吉祥寺附近的井字頭公園湖畔。

翊祖已長成為身高一米八十多的英挺青年,對我訴說著這幾年的棋士心路歷程。去年、今年連續打入日本名人賽循環圈,他創下了最年少進入名人黃金椅的記錄;對於這個光榮的戰績,他隻字不提,反而與我談起他看到我在棋道所發表的專欄(翊祖媽媽寄給他的),他問我是否能針對職業棋士也給出建言,接著提出他的一些想法。我不敢說能給職業棋士什麼幫助,我只希望藉著翊祖的想法,給所有成長中的棋士一個參考。

打譜與反思

黃:我是帶著「責任感」來面對棋盤的。家人為我付出太多,我必需用功!有時出去玩,也帶有一絲不安,很難盡興。心一直繃得很緊,很難放得開。輸棋的時候特別難過,反省自己是不是該作些調整。

:什麼叫「用功」?你的用功實況是如何?

:徒具形式上的用功是沒有什麼用。我自己只要集中精神擺上一個鐘頭的棋就很累了,稍為休息一下,再繼續努力。那樣的專心領會,與實戰中的審棋是一樣的心境。走馬看花的擺棋,收穫有限。在研究中迸出的idea,然後精確地落實為「變化圖」是用功所得力之處。

※※※     ※※※    ※※※    ※※※     
在台灣,我讓有志走職業之路的孩子們在5、6段的階段整理自己的實戰譜,分為三道步驟:第一,自己找出好壞,並標出修正之落點。其次,請老師為他們解說(大多是請陳永安老師),但孩子要自行記下解說要點,最後,我和孩子討論,將這些綜合、判斷,寫下「綜合版」的心得,並附變化圖。翊祖是其中最認真的一位。幾乎每一譜都附有10個以上的重要變化圖。到了日本以後,他也繼續這麼做,並寄回給其父親轉來讓我看。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如果只是一味聽講,而喪失了批判性的消化能力,那麼只會人云亦云永遠不會建立自己的棋理系統;這樣的學習方式永遠不會比老師強。

教育的傳承,理應是一代比一代強。圍棋的學習,絕對沒有上師加持、灌頂的事,只有批判、反思、消納。

2006年中國棋院院長華以剛先生(當時是副院長)到台灣訪問,在安淑卿老師陪同下順道到中華棋院來探訪,曾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優秀的職業棋士不是教出來的!」如果只會背譜,硬記老師的意見,是絕不可能有突出的成就。一般的學棋孩子,上課時要專心的聽講,不是要死背老師的想法,而是要從中得到啟發,能心領神會,舉一反三,課後的反思是很重要的。

詰棋與實戰計算力

除了打譜之外,翊祖在詰棋方面所下的功夫是很深的。當年 11歲要赴日進入日本棋院當院生之前,我打電話給鄭銘煌九段請他收翊祖為徒,鄭九段很爽快地答應了,但他的生活是托給當時住在千葉縣北習志野市的潘善琪、潘坤鈺兄妹,同住了一年半;之後黃爸爸耀達在東京買了房子搬了出去。北習志野市古和釜道場時期,我多次去看翊祖,他常拿出自己的創作詰棋給我看。多年來,他做過橋本宇太郎詰棋,加田克司詰棋集,以及古典詰棋書如「玄玄棋經」、「官子譜」、「發陽論」、「棋經眾妙」等等。

到底詰棋的研修,能帶給棋士什樣的助益呢?

很多人認為詰棋的題目太「人工化」,在實戰中重現的機會太低,同時也太難、太無趣。實際上,詰棋之訓練其目的在使得棋士能精確地推算出黑白的次一手;淨死、淨活或劫殺呢?答案明確。在解題的過程中,要使用手筋,注意行棋的順序,一點馬虎不得。長期研究下來,計算能力自然會強化。

翊祖的心得是,解題之先,要能審題。一團被包圍的棋子,其棋形若存在著缺陷,才能言襲殺與否。怎樣找出第一手的關鍵點,是功力,是一個敏銳的「嗅覺」,這必要長期下功夫。

一個詰棋高手,對題目能夠完整印在腦中──彷彿腦中有個棋盤,變化圖在其中自在的幻變著。在實戰中不也是如此嗎?解題要解出趣味來,養出能力來。趙治勳說:職業棋士不能輕易解出「發陽論」中的難題,不配稱為頂尖高手。翊祖從小就有追根究底的習慣,碰到詰棋題,不找出正解,絕不中止!

2006年11月翊祖第二度打入名人賽時,曾託家人帶給我一份紀念禮物──一瓶精巧美麗的酒,上面畫了一題詰棋。我的心情特別愉快,腦中浮現了11歲翊祖苦心冥索於解題的可愛面容。在奕海中泛游的小朋友們,是否也願在「詰棋」中營造出歡樂天地呢?

思路開拓,研究會

翊祖後來加入菊池康郎先生的綠星學園,在那裡師兄弟們研究、討論棋的機會很多。在與別人的共同討論中,得到很多的的啟發,對於開拓視野,學習新的手法,建構著想助益甚大。有時對於自己原先堅持的想法,也會因之而修正。他也先後參加林海峰九段、王立誠九段、柳時薰九段之研究會,在大前輩之前,大多是虛心聽教,在腦中默想的時間較多;對於大棋士們的想法,有很深刻的嘆服。年輕一代的棋士也組成了研究會,像大橋拓文、三谷哲也、安齋伸彰等。在同年齡層的年輕朋友之間,也會互相刺激,誰都想早日躍入更高的圍棋殿堂。

在吉祥寺車站附近的潘善琪(職業七段)住處,我看著翊祖與善琪討論著棋,互相交換著明晰有力的著法、構想,也彼此相互修正著,沒有意氣之爭,只為了尋求更有利的著法。

翊祖是2002年入段,同期的有井山裕太七段、大橋拓文、三谷哲也,潘坤鈺等人。井山裕太是他的競爭伙伴,同樣是新生代被期待的新星;這樣的競合好手,是砥礪自己的最佳指標人物,希望不要輸給他。

想到棋院中段位的小朋友們,他們定期來上課、下棋。我規定他們下完棋儘量做到互相討論、記譜,這樣的「以棋會友」的方式,正是要他們在互相砌磋中,產生腦力激盪的效果。

思想駕馭技術

翊祖除了打譜、做詰棋、參加討論會外,也常在思考作為棋士的存在價值,與應盡的責任。對於四大天王高尾紳路名人本因坊、山下敬吾棋聖、張栩碁聖、羽根直樹九段的棋風、人格特質也備感興趣;這些人有如高聳在前的路標激勵著他:“有為著亦若是!”,棋海無涯,勤為岸,他不敢鬆懈。

偉大的棋士都有他們的圍棋哲學,深密的思維,這是超越在圍棋技術之上的思想指導。翊祖說:他愛讀將棋四冠王羽生善治與谷川浩司九段討論有關勝負機微的書。這刺激了他去想左右勝負的深層原因何在?有人說:圍棋幾乎就是天才與天才之間較量的領域。除了先天棋才之外,後天的努力重不重要呢?打譜、做詰棋、參加研究會,哪一個棋士不是這樣呢?

進入日本棋院的院生很多來自各地的天才少年,人才匯流,要分出個高下,其決定的因素是什麼?李沂修二段說:他喜歡看宮本武藏的五輪書以及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的歷史故事。因為他們都活在勝負真劍對決的環境,在生死對決中有他們的體悟,是真實有用的,而不是空想、虛構的教條主義。

在台灣的時候,我曾帶著黃翊祖、李沂修,一起生活;天真的少年每日想的是棋,對於人生仍無能思索。現在身為職業棋士,在生活上、經濟上的提早獨立,也使他們迅速蛻變為“大人”,已非同年齡群可以比擬。很欣慰他們都體會到「思想駕馭技術」的制高點。在技術高手如林的圍棋界,如何提昇自己的「思高度」,才是出人頭地的最高要訣!

(刊載載於棋道雜誌96年4月刊)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