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鬥志生能量──勇於面對漏洞,成為冠軍的陳永安

張錦德
  一位頂尖棋士需要必備什麼條件?「除了培養較強的棋力,如布局、官子等,堅強的韌性耐力與心無旁鶩的專注力,更是棋士成功的不二法門。」連續榮獲1979、1980、1985年三屆棋王,身為台灣棋院職業六段棋士的陳永安,肯定「專注」對棋士的重要性。 

專注每一步棋的當下

 陳永安以自己本身經驗為例,為何能安住在棋盤上?主要來自於年輕時每天規定坐在棋盤前六到八小時,養成能夠與自己獨處,獨自練習、打譜的習慣。「平常就要用功,比賽才會有信心、鬥志,平常荒廢下棋就容易心虛。」圍棋沒有不用功就進步的道理,偏愛打譜的他,熟記林海峰、大竹英雄、坂田榮男等知名棋士的棋譜。「一盤棋擺上十幾手棋,我就能知道是誰對誰的譜。」他自豪地笑說打譜如同欣賞電影,能讓他靜靜思索,如果是前輩林海峰,會怎麼譜出這局棋。

 至於比賽,那就更非專注不可,陳永安認為棋士坐在棋盤前,自然就會感受到比賽氛圍,眼前只看得見對手,不會有其他雜念。由於每一步棋都要拆招解招,每一角落、方位都在布局誘敵,所以要不斷地調整注意力、讓心力專注在眼前,將思緒停留在對手每一步棋的當下;此時外界發生什麼事?隔壁賽局的勝負?誰來倒水?都要無動於衷。

 「要知道你面對的也是高手,不可能輕易勝過他。」陳永安雖是輕描淡寫,但可以想像一場需要六到八個小時,甚至挑燈夜戰的比賽,所耗費的心力及體力是多麼巨大。一場比賽下來,絕對是棋士最大的心靈耗能,特別是決賽採七戰四勝制度,而一星期只下一盤,中間即使沒比賽,神經還是要處於緊繃的備戰狀態,要有長期忍受、抗壓的認知。

 因此罹換胃病的他,平常雖用功打譜,但一到比賽前三天,就會停止練習,透過電影、運動等休閒方式讓心放鬆,讓心靈節能,進行短暫地抽離。他笑說1979年,二十六歲的他剛入段就獲得第一個棋王,就是因為是新人的關係,多贏一場就是多擠進一個名次,所以能放手一搏;反倒是對手,各個都是成名棋士,有著不能輸的壓力。

亞軍的壓力

 只不過蟬聯兩界棋王冠軍,接下陳永安將面對的是「亞軍壓力」。對常人而言,亞軍或許是高不可及的夢想,但生平得過十九次亞軍,亞軍次數無人能及的陳永安,亞軍意味著必須面對挑戰冠軍失敗的痛苦,箇中滋味無人能曉。其中以1986年第八屆棋王比賽最讓他氣結,原本以三比一壓倒性局面,勝過當時的棋王周咸亨,但最後三盤卻以連續三連敗收場。

這三盤棋局都總在緊要關頭,欠缺臨門一腳,以一目之差輸給對手,特別是最後一盤,原本領先的陳永安,卻猶勝翻盤,導致全盤皆輸而與冠軍寶座擦身而過。

「如果一開始就輸,我還能接受,但偏偏在關鍵時刻下錯一步棋。」他回憶起被逆轉的經驗,著實感到很痛苦,比賽結束後有長達一個月左右無法入眠,只要一閉上眼睛,整個腦海都是那盤棋最後棋差一著的悔恨。

由耗能轉為增能

 後來陳永安覺悟到除非這輩子真的完全放棄圍棋,要不然就要徹徹底底注入新的能源,方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他開始加強弱點,除了原本擅長的打譜,更涉取國外的專業書籍,增進細算的能力,練習、掌握死活的訣竅,精算對手每一步棋的變化,避免過去在比賽的緊要關頭,因漏算對方的步數,因小失大而產生無限的缺憾。

 另一方面,為了求得最好的表現,他與妻子商討,在家人支持下,他減少教學時間,好讓心力放在比賽上。這兩年的專注,讓他在1994、1995年,不負眾望拿下兩屆國手賽的冠軍;2002年,他更以年屆四十九歲的「高齡」拿下第一屆天元賽冠軍,成為仍活躍於國內棋壇的壯年棋士。「到了四十幾歲,年輕的成績又回來了,真的沒什麼好遺憾了。」他難掩興奮地表示。

 職業生涯中獲得六次的冠軍,有過兩次的高峰,陳永安也真正脫離那次慘敗的夢靨。爾後他致力於棋藝的傳承,培育出不少優秀棋手。這一次他真正放下輸贏的執著。不但因此身體更健康了,胃病也沒再復發過,而每每從棋藝上得到的領悟,反倒成為豐沛的資糧,喜悅他的心靈。
(本文摘自法鼓山《人生雜誌302期》2008年11月號)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