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如何進入圍棋精密、創意的世界?──談奠基於精確「基本功」的圍棋思考能力

許饒和

「圍棋的計算是判斷選擇算度三者的結合。這種計算,在每盤中都有。這裡有純粹的計算,我走這步,你必須走那步,可以一直算到五十多手。

接下來就有選擇問題與判斷問題。一步棋有幾種變化,一種變化算下去是怎樣,另一種變化又是怎樣,這時就需要選擇,到底哪一種下法更適合,這就需判斷。

還要替對方判斷,對方會選擇怎樣的應對,這樣就能知道局面會向什麼方向走。這些方面綜合起來,才是圍棋的計算。」──俞斌九段


正確看待「定石」:從局部接觸戰到全局觀

問:我的孩子學棋一年半就升上4段,圍棋老師一直稱讚他很有天分。他很喜歡打譜、背定石,沈浸在棋的世界很滿足。如今又過了一年半,參加了無數次的比賽,卻始終沒有辦法升5段,孩子也飽受挫折,失去了自信。我們開始懷疑孩子到底有沒有棋才,或者他的用功方式有問題?

答:仔細研究孩子的實戰譜,並對孩子作了檢測,先來談談他愛「背定石」的事。
這位小朋友在定石方面的確下了很多功夫,尤其是背了一些「套手」(欺著、過強手),而且在實戰中嚐到甜頭。

但是──「定石」是角上正規,常態的「局部」下法,但「套手」卻非正道。幾百年來,高手在實戰中留下來很多所謂的「定石」,日本棋院也出版了厚達一、兩千頁的「圍棋定石大辭典」,詳細地分析了各種定石的變化,是一本頗具規模參考價值的巨著。

很多小朋友以超強的記憶力,背下數量驚人的「定石」,彷彿多了一項厲害的武器,很快地便在同儕中脫穎而出。

因為他懂得定石,其他孩子定石的知識太貧乏了!逐漸地,其他的孩子們在圍棋知識方面也跟上來了,他的「套手」也漸漸失靈了!其「定石」記憶優勢也失去了!

我們怎樣來看「定石」的正確的學習方式呢?

首先我們必須看待「定石」是角上棋子的「接觸戰」,而且與全局的配置有關。定石是拿來研究的,而不是用背的。

1.「定石」,牽涉到攻殺、死活、手筋、目數計算、棄子戰術。這些跟計算能力、基本功有關。
初階的基本定石,簡單定石用強記的還無可厚非,但棋力要提昇,就要有能力搞清楚定石的各種變化的實用價值。

職業棋士黃翊祖九段、李沂修八段小時候學習定石,莫不是循著這個模式。為了研究一個複雜的大型定石,師生間攻防演練了幾十種甚至一、兩百個變化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自然然地加強了計算能力,也懂得舉一反三。

比賽中,對手下出了自己陌生的定石,黃、李也都能憑著計算能力,從容對付。這樣看來,定石的研究,確實可以提昇計算能力。

2.「定石」的選擇,跟全局雙方棋子之配置,發展方向有關,甚至要考慮「時機」、「手拔」等問題。

這是一個「互動」回應的動態過程。藤澤秀行說:要判斷定石選擇的正確與否,要從全局來看。也就是說只會照搬定石,沒有「全局觀」,就成了死背定石的棋呆子。對這樣子的人,我們只能說「定石無用論」。

定石書上說:黑白兩分,黑優或白優,這些斷語,可以幫助我們對接觸戰結果作出判斷。

好的圍棋老師,要更進一步幫學生解析「判準好壞棋的依據」。這樣從純粹計算、選擇、判斷到決策,就可以建立精確的圍棋計算能力,與提昇思想能力。

手筋與死活:精確演算力的訓練

問:我的小孩,背過李昌鎬的死活系列,李昌鎬手筋系列的題目,為何在4段組的比賽中,攻殺、計算力並不突出?

答:死活基本型,基本手筋,用背的也會有很大的效益,因為實戰中出現的可能性高。但愈複雜的高級死活與手筋,便無法靠記憶來提昇實力。

以小朋友執黑棋的實戰譜為例:白方強行打入,在攻防之間,變數很多,雙方要有很強的應變力、判斷力。以我看來,該局黑棋並不具備強吃白棋的條件,所以到最後,白龍不但竄出還反吃掉黑棋,這樣的情況,黑棋只能攻擊取利,不可以強吃。沒

有思考能力時,策略,手筋也也不一定能帶來勝利,因為局部佔便宜,全局也可能吃虧。

實戰中的死活與手筋要比課本中的題目複雜多了!因為課本中的「題目」所以成立,是因為攻擊一方的包圍網結實,才能一擊中的;反之求活的一方,在被包圍中能找到突圍的缺口,才能圓滿活出。

這些在題目設計時,相關的棋子配置已全部設定好了,否則就是「失題」(題目不成立)。實戰中,那有那麼多設計得恰恰好的場面?

那麼做這些題目有什麼好處?

這位小朋友告訴爸爸,做題目有什麼用?因為題目在實戰中再現率趨近於零。經過升段賽幾次的鎩羽而歸,他的老師建議「打譜」就好。

我曾經在「堅毅不拔的少年黃翊祖──棋士的成長之道」(棋道雜誌96年4月號)一文中說明了詰棋與實戰計算力提昇的關係請參閱。如果不能養成「讀圖能力」,「演算能力」,就算打再多的譜,也只是「花拳綉腿」。

再次提醒,做高級的死活,手筋題目,並不是要背答案,而是在過程中,肯思肯想,因而自然提高了演算能力、讀圖能力。

有一期「棋道」,刊登了林至涵八段的創作詰棋,小朋友林洵6段想了一星期,詳細地演算了各種變化圖,並很有自信已解出了難題。次月號棋道刊出解答,居然所有的變化圖都被林洵小朋友設想到了。

以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小學中低年級之前,訓練要側重在基本功的紮根,誇張地來說完全不必打棋譜(因為基本功太差,打譜幾乎毫無效果。),當然由老師帶著孩子共同研究棋譜則是有用的。

死背棋譜的壞處──造成思考的惰性

如果「基本功」(含基本計算力,複雜的演算力)不強,根本沒有能力理解、領悟棋譜中的奧妙之處,背太多棋譜可能中毒。

我在日本聽潘善琪八段說過一個笑話:有一位棋友山田先生崇拜王立誠九段,背了很多王九段的棋譜,在實戰中他完全模仿了王九段的某一盤布局(該盤王九段中押勝),山田先生卻大敗,百思不解。

事實上,王九段該盤棋,佈局大大落後,中盤強攻,猛殺之下逆轉獲勝。山田先生沒有判斷布局優劣能力,中盤之攻殺,細算能力又不強,真是枉費他下那麼大的功夫背了那麼多棋譜!

背太多東西,會養成思考的惰性;死背會造成在遇到問題時,首先就會在「記憶資料庫」中,搜尋答案。然而,圍棋的實戰是「活」的,是一連串的挑戰與回應,實戰中要能「獨立思考」,作出判斷,選擇。

要能具備很強的問題診斷能力,作出優化決策的能力,繼而以基本功為後盾的精確執行力。此外還需具有臨場的靈感與即興創作能力。以上這樣的能力,就會使你棋力不斷進步而無瓶頸。

棋道2007年10月號「行走於升學與圍棋之間──林至涵的心聲」一文,是告訴大家,奠基於「基本功」,再來研究棋譜才會有所突破。

要知「打譜」是要動腦筋,不是觀光瀏覽,也不是死背、強記!要不然把錯著、失著一起背進去,那是「中毒」,不是「滋補」!

在嚴肅的遊戲過程中找到滿足與快樂

「人的成熟:找回兒時遊戲的嚴肅與充實」──德國哲學家尼采(善惡的彼岸)

孩童在遊戲的時候,是那樣的全身心投入、嚴肅而認真;過程中更充滿了喜悅、興奮。遊戲是孩童成長的重要活動──如果沒有大人不當的干預。

圍棋是一種智慧的遊戲,教師是引導孩子一起探索這項嚴肅遊戲的「玩伴」。
棋力的進步是一種跳躍,一種突破。然則跳躍之發動力又從何而來?
是喜之、好之、舞之、蹈之的自然結果?
還是為了一時的成績、勝敗?

(刊於棋道雜誌民國96年11月號)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