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壓力、衝力與自我挑戰

◎許饒和

精神力的訓練與重要性
各位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很聰明,當他們興高彩烈地研究圍棋時,真的就有進步,但是心如果散掉時,成績就停頓了,這跟精神力是非常有關係的。下棋會不會贏與精神力有關。

我也總結我所帶領過的一些徒弟之經驗.像目前在日本棋院的潘善琪七段(按:現為八段)、林子淵六段(按:現為八段)、黃翊祖七段(按:現為八段)、潘坤鈺初段、李沂修二段(現為八段),他們每一個人都和我一起住過,接受了棋力、思想、生活教育、精神力的訓練。而到日本下得出來與下不出來的原因何在?這跟他們所受到的訓練有關。

當一個棋士承受不住輸棋的巨大壓力,失去了「自我挑戰」的勇氣,也失去了「信心」,不再用功於棋盤,「沒有耕耘,便沒有收獲」,成績自然好不起來,但「自我鞭策」的力量源自何處?
 
良性壓力與劣性壓力
我們做一般的事情都會有壓力,下棋的壓力更大。從開始學時沒有太多期待所以也沒有什麼壓力,小朋友也只覺得是好玩,但是如果是有進步,尤其是進步得很快時,小孩子對自己也有期待,家長也有期待,尤其學到後面投資是愈大的,投資了時間、金錢,對家長、小孩都是一種壓力。大多數很聰明的小孩,衝到了四段便停頓了,長期下來,「壓力」便斷送了其圍棋生涯。

壓力有兩種,一種是良性的,一種是劣性的。

而壓力最大的原因是期待過度,而且全部集中在勝負成績,不要說小孩子,連大人都沒有把握去比賽時成績是穩贏的,如果非要贏不可時,下棋的過程就會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是意識不太清楚的狀態。一盤棋比賽下來,突然陷入低潮的狀態。

那樣的狀態,連職業棋士都有,那時就會下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棋,例如「昏著」,捉狂發昏。若平常的友誼對局壓力很大了,那麼比賽的壓力就會更大,那這應該如何解除呢?

如果下棋只計較輸贏的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的精彩與充實滿足感,那就完全像賭博了,「一翻兩瞪眼」,直叫人心驚膽顫,那就太可怕了!這並不是圍棋要做的事情。

我們所需的是一種良性的壓力。而良性的壓力從那裡來

那必須是一種有內容的期待與挑戰。比如說教小朋友做死活詰棋,有簡單的,也有難的,逐級挑戰,一步一步的揭迷,是「自我挑戰」,也是很好的鞭策與適切的壓力。

劣性的壓力則來自非常簡單的輸贏,並沒有什麼內容。

良性的內容來自於內容非常豐富,不管小孩與大人都是一樣的,學一樣東西是學不完的,只要有學就會進步,提昇程度。屬於於累積的、能夠提昇的事物,那麼就是良性的。

例如二段的就與十二級差很多了,棋力的進步就是不斷地累積失敗與成功的經驗所淬湅出的果實。棋力進步了,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否則平常沒有進步,比賽成績怎麼好得起來,沒有永遠僥倖的事。

兩年前有一位張姓小朋友,每次爸爸問他你今天下了幾盤,如果下了五盤贏四盤,那麼他的爸爸就很高興,反之,輸多贏少,便痛斥他下棋不認真,浪費時間。而只問輸贏的結果,使得張不太喜歡下棋了。

張姓小朋友採取兩個策略,一個是儘量逃避,要不然就太強的不下,專挑弱的下,例如挑六個弱的下,告訴爸爸我今天贏了六盤。這六個每一個都比他差很多,本來應該讓三子的,讓先就好,所以下很多也沒有進步,因為他找的是沒有挑戰性的(但,若按實際棋力差距,以正常手合下,授子棋也會進步。)

這位小朋友說:「下棋已經不好玩了!」

因為每次一下就想到爸爸會問,所以他不太想下了。他的媽媽將這個情況來問我,我將這個情況做了分析,他的媽媽立刻下樓去告訴他的爸爸。我告訴他媽媽的就是轉達爸爸:「以後不要問輸贏,只要今天有沒有認真,今天學習到什麼!」。現在這位小朋友已經是5段的棋士了!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知道督促小孩的方向是什麼。

許多年前,我有位小徒弟比賽輸了,她的媽媽對他說「不要緊!輸了就算了!」但是他突然抬頭問媽媽,「但是妳臉色為什麼那麼難看呢?」也就是本來期待孩子有好成績的,但是孩子輸了,使得媽媽整個身心狀況突變,臉色異常難看,像這樣對自己對小孩都不好。

最極端的例子是以前台灣有個圍棋神童,在父親嚴懲重罰下,「只許勝不許敗」,壓力巨大,比賽完全放不開手腳,成績逐漸下滑,…..最後跳樓自殺,跌斷了腿,從此之後,他的爸爸就隨便他了。

衝力與好奇心
贏或輸是一種非常單調的事物,也許是贏了但是內容卻是一蹋糊塗,同時也反而激起了有些孩子會作弊,使得小孩子只追求一個贏的結果就好。

但是圍棋的內容是多麼豐富呀!小孩子全力投注當中,會進步神速;看到有些小孩拿著一本「玄玄棋經」「官子譜」時興緻高昂,當他們這樣時,就可以知道孩子是不得了了!每一個孩子突破時都有這個現象:一個題目做到一半,媽媽叫他睡也不肯睡,非要找到解答不可。但是只注重成績就不會有這種現象。

林洵六段(按:現已從柏克萊大學電機系畢業,進入美國google 公司),小一入我門下時只有12級,一年半後升上6段(當時是小學二年級學生。)假日住在我家,夜裡我還聽到他房間傳出來的棋子聲,而這樣的高度興趣,怎能不進步呢?

但,只有良性壓力是不夠的,因為人的潛在心理還是會有所期待的,花了那麼多的錢與心血,可是成績都不好卻沒有關係這不是自我安慰嗎?所以還是進一步要有內在求進步的「衝力」!

「衝力」是人面對壓力所彈出來的力。而衝出來的力從那裡來呢?

它不只是意識上衝出來的力,而是整個人因高度的興趣,所自然引發出來的動力;不知不覺中看到孩子們神采奕奕,精神飽滿,看到圍棋時眼睛發亮,就是時時刻刻都會想要去做這件事。

目前住在美國的黑嘉嘉,她連作夢都夢到下圍棋,夢到日本棋院比賽考上職業棋士。任何時候看到嘉嘉下棋皆是全神貫注。看到小孩子的神情,就知道他是否進入狀況,而展現在外的現象,就是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挑戰心。好奇心就是對所不知道的事物,想要求得了解、探索它,弄明白它,解決它,這是很強的內在動力。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做詰棋,會也好,不會也好,皆不在乎,這樣就不容易進步。

職業棋士林子淵小時候做一個「發揚論」的題目,做兩2小時還沒有做出來,做到快哭出來了,我就跟他說心先定下來,五分鐘之後就解出來了。因為「好奇心」的推力,使他突破了「盲點」解決了難題。

也就是這個好奇心的帶動下,孩子的眼睛隨時張開,隨時探索,例如高手在下棋,他會興緻勃勃在旁邊看。

方稚瑜二段,幼稚園大班時棋力還不怎樣(我讓到十八個子).但是他可以在旁邊看人家下棋看一、兩個鐘頭。我問他看什麼,他回答看這個很好玩!這就是有好奇心。然好奇心最多帶來探索的動機而已,這還不夠,因為好奇心只是動機而已,但是挑戰心就帶來執行的層面。

挑戰心與目標
「挑戰心」是一個強烈的內在動力:克服與解決一個新的難題,所最需要的內在源源不斷的力。

反之,想要自我不斷提昇,只有投入更強的環境。像王建民就挑戰大聯盟,從美國的1A、2 A、 3 A打起,那薪水很低,為什麼如此吃苦,因為要挑戰大聯盟。

而這個挑戰心要用什麼來帶呢?那就是要有目標。如此才能持續。若王建民沒有想像大聯盟出頭是什麼樣子,那種圖景一直在吸引著他,他就不能吃苦很久。

瞭解這個之後,我們會提供小朋友鮮明的目標,而且是階段性的。目標不能是小朋友完全達不到的。譬如,5級想要晉段,初段想升二段,就是很好的設定目標。

挑戰心的推動,使得小朋友不斷地尋求近程目標將其達成,這個目標不一定是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比如挑戰在半年內要將「官子譜」做完,這也是一個目標。

當老師說可以做「官子譜」、「發揚論」時,家長可以從旁輔助的就是給予獎勵,例如一本書可以分為好幾部分,每一部分每天做幾題等等。給予適度的獎賞。

想要進步的小朋友,只要定下用功計劃,將圍棋書系統地研究(從定石、死活、手筋、角隅攻防到讓子、分先佈局等),並多與大人、小孩對弈,局後勤於覆盤,並經老師適時指點,一定會突飛猛進。(待續)

(刊於棋道雜誌民國95年11月 )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