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熱情與深度學習──談棋力躍進的心理歷程

◎許饒和

從最簡單的奔向最複雜的,從最冷最硬的通向最燙、最野、最撲溯迷離的,
然後再豐盛的返回清明。
從予盾的糾纏回到全局洞明的歡悅!
這是一種不知滿足,不知厭倦,不知痛苦的遷化。
這就是,永恒的自我創造。
——哲學家尼采論「生命力」



小皓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小孩,學圍棋、畫畫、運動都很快進入學習狀況,而且表現亮眼。在圍棋方面一年級就升上初段,小二則到了4段,但是近一年來卻一直停滯不前。以前他是個很喜愛下棋的孩子,在棋院裡被讓或下讓子棋都來者不拒,下棋的人緣很不錯,也使得他的戰力節節上升。

然而升上四段後,變得對下棋不再像過去那樣積極,有時需再三催促的情況下才會開始下棋。而在一年來的南征北討比賽裡,家人犧牲假期陪伴,然卻換來小皓對爸爸說:我不想下棋了,因為這樣就可以少一項被你罵的項目。

在與小皓的接觸中,發現他的領悟力相當不錯,只是目前極度缺乏了一種──「熱情」,彷彿學棋只是向父親交差。本文是為千千百百個「小皓」而寫。

我時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成為職業棋士有那些必備條件?答案是:一、要有一定程度的天份。第二要有熱情。第三努力不懈,只有熱情才能支撐。超一流的棋士都是對圍棋有著生命之愛的超級熱情。「熱情」可以說是無比重要的因素!

「熱情」是訴說一個找對了投入的領域,因而得心應手,因而熱情洋溢、欲罷不能的衝勁。當職業棋士失去了對圍棋的熱情,便是成績走下坡的開始!

熱情被引動的歷程

喜歡圍棋的孩子愈來愈多,他們為了圍棋狂迷,輸了哭一場,過了又是一番白日青天。

孩子們說:我愛圍棋。

但是,他們愛什麼呢?愛下棋?上課?研究?比賽?覆盤? 

我們可以從孩童學棋過程中,歸納出他們喜歡圍棋的種種面相,也是愛好逐漸加溫的過程。

一、好玩與交朋友:
首先是下棋的好玩,天馬行空的下棋,也不在乎輸?。有一位數學資優生,在暑假裡,每天和朋友下十幾盤棋,自行設定三番賽、七番賽,甚至二十一番賽,過得開心無比,每天都想來棋院下棋。

這樣的喜歡,也包含了友誼與社交的滿足與需求。這個階段很難區分,是喜歡棋本身,還是喜歡與朋友玩耍的感覺。這是一種蒙昧的熱情!遇到比賽連番挫折時,再加之受到長輩責備,也可能冷卻下來。

二、自由創作的快感:(自我能力展現的開始)
當小朋友學會新的定石、新的手筋,便急切地想要表現出來。至於用對用錯與勝負之間的關係,不很認真計較其邏輯必然性。然而這樣累積下來,也隱約領會了某些棋理,熟練了某些技術。這是平常多實戰的好處。(這樣的對局,沒有正式比賽的壓力,更容易大開大合的發揮。)

三、對知識有系統的追求:(對知識的喜悅萌芽)
因為實戰,引發了知識、技能的不足,便萌生了追索的念頭。這促使小朋友想看棋書,想認真聽課,為的是找到更多致勝的武器,這是進步的契機。

很多小朋友,因而在詰棋、定石、手筋方面有長足之進步。俗手變少了,正著、手筋增加了。也更愛上課,心也慢慢地靜下來。

四、棋藝成長的氛圍:(集體成長的環境)
從小教室的稱王稱霸,到大棋院見識到高手如雲,孩子受了刺激與感染,加上老師的誘導,進入了熱烈的研究氛圍中,集體棋力會有明顯的長進。不再是井底之蛙。同學中有人當了院生,他就成了大家評比、競爭的對象。在一起上課,一起下棋,友誼增進很快,學棋也有了良伴。

因而班上有人升了段,便有人接二連三地也升了段。這就好比是建中、北一女學生,在校園讀書風氣的薰染下,養成用功的習慣,考上國立大學就不成問題了。

五、心智大開:(學會討論議題的方法)
來到一群熱愛圍棋的研究班裡,老師是資深職業名師,學生也個個是高手,也容易互相影響──大家都喜歡研究棋、討論會中競相表達高見。手筋大家都會,構想各個不同,對局勢好壞意見不一。在熱烈討論中,大家的戰略、戰術、大局觀、形勢判斷能力都變強了!

解不開的問題會想要請教高手,或由老師指點迷津。孩子終於踏上「作學問」之路!孩子好像進入了「柏拉圖學園」!這才是真正的道場,而不是技術訓練班。

這個階段的學習已踏進了圍棋的堂奧,面對的是對手給出的深度艱難的問題,只要能題題肯解,關關願闖,完成美妙的回應,心智自然大開。對圍棋的濃烈熱情之旅已焉正式開展,終生受用不盡。
 
「熱情」層次提昇,與深度學習

「任何天賦,任何才能,同時也是一種動機、需要;也可能是內心深處的衝動與渴望。」
──心理學家馬斯洛


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作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棋士必須下棋,否則他們就會坐立不安。沒有了創作的熱情,也必然失去了他們的能力!

圍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他能使奕者精神振奮,獲得創造性的現實感;在壓力、挫折中,有了「熱情」就可以克服一切。師長要不斷激勵孩子,而不是苛求他們的成績。

所謂「熱情」是對圍棋本身有濃烈的興趣,特別是「研究」的熱情。而「成績」是與對手強弱有關。

從以上孩童的學習歷程之觀察裡,可以得知「喜歡」→ 「熱情投入」→ 「深度學習」→ 「學習成果」→「更深度之學習」,這是一連串的成長歷程。

能進入圍棋深度學習的領域,就會產生以下的學習效果:
1. 從蒙昧、鬆散的想法到嚴謹有效的邏輯思考。

2. 深度思辨能力的養成;不再是背誦式的記憶,而是理解後的自然記憶,應用自在。

3. 忘我的專注,不再是漫不輕心,也不必刻意自我調控,自然心靜慧生。

4. 對局中的靈光閃耀。思路流暢,洞察無漏。

而也唯有強烈的熱情,才能克服輸棋的挫敗,帶來更深度的學習,達到顯著的學習成效。
我年過五十之後,又再度燃起了研究圍棋的熱情,常常在網路上列印職業高手的棋譜,看到令人驚艷的好局,便「飢渴」地研究起來,一局棋反覆演練、思考,時間一晃就過了兩、三小時,有時東方即白也渾然不覺。

幾年下來,棋力不覺略有長進。這樣的深度思考習慣也對我的哲學學術研究有莫大的助益。

而也令人不禁想起日本棋聖藤澤秀行過了五十歲,棋藝愈發成熟,且在棋聖戰中六連霸,六十六歲又連兩屆拿下王座。而這樣用生命熱愛圍棋,魂裡夢裡都是棋,不管幾歲都會進步。

日本棋士杉內雅男九段,已快九十歲了,仍然在參加比賽,除了勝負敏銳度較差外,思路仍然清晰,定石、手筋、布局、中盤也都有一定的水準,看到他的棋譜,感動之情油然而生。圍棋應該是可行之終身的智慧活動!

將學棋精神貫穿一生
時常會有家長提問:我並不想讓孩子成為職業棋士,我只是希望透過圍棋的訓練及思維方式提高他的心智能力,希望對他將來的生存競爭有所幫助。

但是這種由圍棋訓練所帶來的思維與心智特性到底是什麼呢?

1.學棋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認知與執行力提昇的「心智圖」,心智能力絕對有助於「生存競爭」。

2.有效處理複雜性問題的能力。從認清問題、判斷決策…..推測、精準預測能力之養成。一盤棋下來,不知要作多少次決策。

3.下棋的人是思考者也是行動者,不是空想者,因為他要接受對手的考驗。「反思」,成為習慣,就不會成為一個莽撞者,及童騃性的樂觀主義者。

4.「目的意識」的建立:每一步棋都要有明確的作用與目的,久了,就會大量減少很多無謀、無意義、無聊的行止。

5.走出以記憶力為主的教育。圍棋要求反思、再反思,不盲從既定的套路及知識。只有活學活用,才可能下出好棋。

6.學會「溯因」與「換位」思考法:
「溯因」法主要在覆盤中用到。找出勝因、敗因。這是立基於全局綜合判斷形勢,找出真實成敗之因。細分有緩著、惡著、敗著、佳著、妙著、勝著。棋有明確勝負,要從勝負中倒推回原因,而社會事件的成敗評價不易,找出真正原因更難。建立如此習慣也會獨立思考各種社會事件。

7.「換位思考」:下棋不能只考慮自己的立場,一定要將黑白雙方作交叉性之思考,才不會昧於局面的現實;這是個很好的習慣,完全能夠避免成為「立場偏執者」。

將學棋精神貫穿一生,安於斯,長於斯,即是娛樂,也是心智、性情的訓練;不管要不要成為職業棋士,圍棋一定會為你的人生添加耀目的光采!

(刊載於棋道雜誌民國97年7月份)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