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心靈花園的導遊(上)──不以成敗論英雄 迎接新圍棋教育

◎許饒和

「兒童」、「教育」、「圍棋」構成了兒童圍棋教學的三大要素,而兒童圍棋教育要做些什麼?該如何做?若要了解這些內涵,首先必須先來回顧一下台灣的圍棋教學史。

回顧台灣的圍棋教學史
在更早以前,兒童學習圍棋的風氣並不盛,當時,圍棋的師資是以高段棋士為主,他們的棋力十分高超,但是對孩童教育並不怎麼瞭解。我們可以稱這是台灣兒童圍棋教學的第一個階段。此一階段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小學二、三年級以上具有圍棋天分與興趣的孩童們訓練了出來,但缺失則在於無法開啟幼兒的部分。

到了第二階段,圍棋漸有知名度,連傳媒也不斷地有圍棋的各種相關報導,家長們漸漸地弄清楚了「兒童」、「教育」、「圍棋」三者密不可分,他們十分願意讓孩童學棋。
此一階段,父母讓孩子學棋的目的並不是想讓他們成為職業棋士,而是體認到學圍棋的益處:例如,頭腦變得較為聰明靈活、比較容易控制情緒,個性也趨向開朗等等。此一階段圍棋老師的層面擴大了,從高段棋士到低段棋士都有。

第一階段的學棋人口,大部分是為了想成為一個專家而來的,也就是希望能成為一名職業棋士。

第二個階段則邁入肯定學圍棋的效用,單是能學棋就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到了現在,則進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必須將圍棋教育正式列入兒童教育中,將圍棋教育視為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我認為這是一個關鍵期,它急需教育專家的投入,包括幼兒與兒童的教育者,因為沒有了教育這一環,就會突顯學圍棋所產生的強大負作用。

走出勝負的世界 迎接新圍棋教育時代的來臨
那個強大的負作用是什麼呢?即是圍棋所帶來的一個殘酷的勝負世界。

假使一個孩子在學棋的過程中都沒有體會到圍棋樂趣,而只是知道輸贏,每次一輸就感到天崩地裂,苦不堪言,同時家長也認為勝負攸關面子問題而輸不起,這些皆可能導致孩子的人格傷害與價值觀錯置。

我就曾在比賽現場,親眼看到一位母親對輸的孩子摑了一巴掌。而大家也可以看到現在的圍棋比賽可說是多不勝數,每次動輒一、兩千人,這除了反映圍棋的人口激增外,我們也看到在比賽會場中圍棋教室招生的商業競爭,以及家長、老師、孩子們有著極強的勝負心態;這些皆使得圍棋朝向了一個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假使,圍棋只是輸贏論英雄,那麼根本就沒有提倡的必要,還不如提倡電玩說不定更有意思!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提倡「教育的圍棋」,將圍棋的教育意義凸顯,這樣才不會使孩童淪為勝負的犧牲品。相反地,圍棋可以是他們生命成長中的最佳遊伴與良伴。因此,兒童、教育、圍棋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是三合為一的。

而一旦凸顯了圍棋的教育意義,我們將可以確定,圍棋將被吸納為教育體系的一環,並且在兒童教育發展教育史上扮演著一份重要的角色。這就是我認為兒童圍棋發展到現在,必須再往教育、文化層面向上提昇的關鍵時刻、歷史時刻。

光是技藝還不夠,優秀棋手還需要心、體、技的全方位提昇
「兒童」、「教育」、「圍棋」──排名第一的是「兒童」,第二為「教育」,圍棋則是第三序位。而圍棋的位置也可以調換成美術,變成「兒童、教育、美術」,或者是「兒童、教育、黏土」等等──這樣的意思是說,不管是圍棋、美術、黏土等都只是「工具性價值」。

所謂「工具性價值」,意指有了它,我們的生命可以更豐富、更有趣。但是若沒有兒童這個主體,那麼誰去親近這個工具呢?所以兒童是這當中的主角。

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地大,最能直接改變個人命運的是教育。從二、三序位連起來即是「圍棋教育」,圍棋教育是諸多教育的一種,其內涵是透過圍棋怎樣去改變兒童,開發出他們生命中的各種豐富性、發展性,並使他們在圍棋的遊戲中自然、健康成長。

我們當然不是兒童中心主義者,除了兒童,家長與教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每一個兒童皆受到家長、教師的影響。那麼老師、家長該如何透過圍棋的媒介幫助孩童成長呢?

首先必須認識的是,好的教育,不僅是知識、技藝的增長,而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心、體、技三方面,達到一種全面性的影響。

什麼是「心」的影響呢?「心」所涵蓋的範圍是十分廣泛的,通俗地來說,它包含了IQ(智商)、EQ(情緒商數)、SQ(靈性商數)……等等。也就是說,人不會只有一面,而是多方面的組合,孩童與成人皆是如此。

再來談「體」。具體地講,「體」指的是身心的狀態。
我們在下棋時不只是動腦筋,而是全身體都在運作。我們可以發現,若將一個剛學棋的孩童之動作拍攝下來,其動作之多幾可達到一百多種不同的動作。然而隨著學棋的時間愈長,其動作也就愈來愈少,到最後照片所記錄的每張動作都差不多。

全世界下棋最不會激動的是韓國李昌鎬,李昌鎬外號「石佛」,從這個外號可以想見他不動如山的樣子。有人曾將他比賽的情形記錄下來,發現拍攝他三個鐘頭可能只照出兩、三種姿態。由李昌鎬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全神貫注於某個領域時,整個身心結構會改變,呈現出身心靈的高度有序態。
 
圍棋可以養生,但是勝負心太強者下太多則可能短命,甚至吐血而亡。日本圍棋史上都有許多的故事,例如吐血之局,耳赤之局等,皆反映出圍棋所帶來的身心反應變化。

例如,我認識一個職業棋士,我觀察到,他面臨不好的局勢時耳朶會開始紅,甚至漫延至整個臉,手就開始舉起來了,當他開始打頭時,大概大勢已去。這表示人在全神貫注時,心理與身體皆會表現出一些徵兆,反映出身心狀態。

基於職務之由,我見證了早年台灣職業棋士的發展。最早開始全台灣只有四位職業棋士,我時常擔任記譜的工作。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一盤棋從早上開始下,下完到檢討完畢已經是清晨四點了。此外,我本身也有長時間對奕比賽的經驗,曾經下過八個鐘頭。因此,對於專心下棋有深切的體會,也深知一個棋士要能夠脫穎而出,一定是需要全面性的提昇,光是技藝還不夠,心與體的調整同樣重要。

過去有個職業棋士陳士,曾拿過名人賽冠軍,後來到美國留學拿到博士學位。陳士平時給人的感覺是一副打瞌睡的樣子,但是在比賽時,他的眼睛就像探照燈一樣,明察秋亳、凝神專志。也正是這種超乎常人與一般水準的全神貫注精神,使得他可以打敗群雄,登上頂峰。當一個人展現全神貫注,也就是其心意識和體能結構呈現了高能量運作。

許多孩子學了很多的知識技藝,但是不解決心與體這兩個問題時,學圍棋對他們不見得是個好處。因為比賽成績不好,或是比賽的成績不如同學或親友的孩子,他可能發誓不再碰棋,成為勝負煎熬的受創者。所以心與體的問題應該獲得重視。(待續)
 
(刊載於棋道雜誌 民國95年8月刊)
 



LINE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