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圍棋能帶給孩子什麼──談圍棋教育的特殊功能

◎許饒和

台中市忠孝國小「北斗盃」熱烈進行,人潮洶湧。在會場我看到了很多老友,他們現在多在經營圍棋教室,好幾位向我提起我在「棋道雜誌」的這個專欄,講出他們的心聲,他們並且將此一專欄的文章影印分送家長參考。他們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希望我在文章上解答。

問:很多孩子到處比賽,每次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原來快樂學棋的孩子、備受讚譽的孩子其進步開始減緩(昔日乙組、丙組、丁組的優勝者,到了段位不再得心應手),孩子與家長開始感到壓力,甚至焦慮,有時家長們聚在一起,互相比較孩子成績,敗者更加氣餒,也有人因而退出圍棋的學習。

請問,是否孩子隨便學學當做是休閒活動即可,到了段位後就不必在意了?

答:圍棋到了段位以,才能說真正接觸到棋的妙處,如果只要休閒、那麼音樂欣賞、體能活動可能更輕鬆。而「圍棋的教育功能」有其殊勝之處。茲舉下列數項並加以說明。

激發探索真相、真理的熱情
一、思想的深化與周延:
喜歡動腦筋的小朋友,在圍棋正規的訓練下,思路漸有條理,也慢慢養成了「謀定而後動」的策略思考習慣。這樣的孩子棋力遲早會達到初段(約相等於二十年前的七、八級),如果能以「增進理性思考的能力」的角度來看,當然要再接再厲,接受更精密、周延的思考訓練。
以便從小建立針對問題、客觀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拋棄主觀的空想,勇敢面對對手的挑戰,孩子的心智自然成長,這就達到學習圍棋的目的了。


圍棋本身是「深奧幽玄」的,終身習之不盡,孩子能沈浸在圍棋天地之中,是智力開發的絕佳之路。

否則學一樣才藝淺嚐即止,永遠不能接觸其妙味。深入、透澈摸透一件事物的真相及奧妙處,才能舉一反三,開智慧。這才是學習「思想性才藝」的目的。

所以我說「深入探索,終身受用」,因為由基礎、而技藝精進,進而心智大開,如此才能由技而道,才能應用在其他的領域。

矽品公司林文伯先生,畢業於交通大學。年輕時候就奪取台灣「名人」頭銜,並以棋賽獎金投資事業。他曾說:圍棋的訓練,帶給他精密的「策略思考訓練」,應用在企業經營上,隨手都是棋的妙思、妙計。圍棋十訣中,「捨小就大」,帶來決斷力,「攻彼顧我」,便使人不會躁進盲動。......

孩子輸在起跑點沒有關係,只要持續養成探索的習慣、應變的智慧,才是長大後在社會求生存的最重要能力。

所以慎選「好老師」很重要(棋藝、個性、教學能力、教學熱情均佳的老師),那樣才能帶給孩子安定感,也能帶給孩子健康的成長。

愈挫愈奮、激發潛力
二、提昇承受壓力的能力:(請參閱棋道95年11月號「壓力、衝力與自我挑戰」)

孩子玩要、快樂的渡過童年當然重要,但更應體會挑戰高難度目標所帶來的充實、滿足感,而不是陷落在一時的成敗中,這是社會成功又幸福的人所共同的特質。

圍棋在入門階段,快樂地學,引發興趣是首要目標,但是不能只停留在此。

你看幼稚園的小朋友、唱遊多快樂,玩泥巴多快樂,自由繪畫多快樂,但是你會希望你的孩子一輩子停留在那樣的「童騃性」快樂的階段嗎?孩子終會長大,終要面對生存競爭,早一點給他「競爭中的智慧」不就是更疼他的表現嗎?

「良性的壓力」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圍棋所帶來的「壓力」是一種「實驗室」的腦力增進效益,他不會帶來實質利益的殘酷摧折。寧可孩子在「方圓世界」中接受考驗,不要長大後在「人生戰場」上才開始接受煎熬。

學棋中的學子,不可以成敗論英雄
棋盤上的變化多端,你苦思冥想之下,似乎己得萬全之策,孰知對方針對你的「千慮之失」而給出妙應之策,怎麼辦呢?再想!再回敬他以雷霆之招。如此往返,孩子不自覺地耳朵紅了,心思如此專注,心智焉能不提昇。

反之,有些孩子遇到強手,束手無策,喪失鬥志,加速了敗亡,收拾棋子,陣陣懊惱,像隻鬥敗的公雞,以後數日悶悶不樂,不想碰棋盤,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以往輕鬆寫意的勝利法已不再來;而今每一局棋都是壓力蓋頂,何止無奈,簡直了無生趣。

且看數學課中,孩子的對手只是「題目」,而圍棋的對手是「活生生的人」,在相互考驗的過程中,所激發出來的智慧火花才真是令人嘆為觀止。而家長只要協助孩子渡過勝負一時的不快就好,萬萬不可火上加油!

所以面對棋盤,見招拆招,勇以挑戰,縱使敗局,也要努力找出致敗之因,因而領悟棋理,是無上歡欣之事。如此養成習慣,在高度興趣之下,自然不怕挑戰難題,這也就是克服壓力的好方法。

看到孩子有反省棋局的習慣,長遠下去就會進步,那麼家長何忍呵責他的勝負成績。

追求內容之充實是「良性壓力」,是終身成長之基石。只成敗論英雄,甚至不擇手段,是「劣性壓力」。眼光只拘限於此,遲早要退出優勢圈,即使職業棋士也不例外。

日本藤澤秀行先生67歲還拿到「王座」賽的冠軍,因為他追求圍棋真理的熱情臨老更為旺盛。在世界棋壇,早衰的英雄不少,那多半是在巔峰狀態過後,失去「勝利」所帶來的光環,也失掉了研究的熱度所致。

冷靜、深刻而客觀的反省力
三、情緒的調控力(請參閱棋道95年6月號「談兒童如何調整下棋中的情緒」)

人生如果只有勝負,那麼你的情緒自然會隨之而翻轉。這樣的人,通常只能淺嚐一時的成敗;而社會的成功者,大多有很高明的「全局觀」,容易超越短暫局部的不如意,他看的是未來的希望。

中環公司翁明顯先生,台大畢業,早年經營事業不順,當時也常到我所主持的「海峰棋藝中心」下棋,一起下棋的老沈(沈瑞庭)、加藤(許智信),爬山兄(蔡拔山)與翁董下棋,開開心心,每個人都看到翁兄在棋局遇到難題中的瀟灑。

他自己說:工作用腦,下棋開心,「勝固可喜,敗亦何傷!」很少人知道,他當時還要常跑「三點半」呢!

事業成功以後,也常到「中華棋院」下棋,大家看到「談笑用兵」的翁明顯6段,就知道他的事業也是「一帆風順」!

此局敗,下局未必輸,除非己先「懷憂喪志」,未戰先敗。只要穩住情緒,好好的一盤、一盤的認真下,棋力一定會進步。

林國手海峰先生,曾經在一年內對石田芳夫六連敗,接下來在1973年「第12屆名人賽」爭奪戰又被石田打成三連敗。

再下來,林國手抛去了縈心不去的成敗,抱著下出好局的決心,一步一腳印,以無比冷靜的心演出令人激賞的四連勝大逆轉劇。再度登上「名人」寶座的林國手成功之道何在呢?

冷靜!冷靜!冷靜!心海不生波浪,不受情緒無端之干擾。這是從「平常心」走到「不動心」的林國手!

林國手平常努力研究棋藝,懸念的是「棋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聞道」必喜,不管出自誰人之口,低段也好,高段也罷,堂堂「本因坊」「名人」依然不恥下問。

其在觀戰後,與對局者研究到天亮,是常有之事。古人說:「集義養氣」「寓理帥氣」正是林國手修身養性的寫照。

所以小朋友,如果喜歡研究定石、死活、手筋,.....喜歡檢討實戰對局,其對棋理、棋藝之用心超乎輸贏,這樣的小朋友在平常功夫中奠下「不動心」之基礎,面臨比賽較容易控制情緒,因為他一心一意只在棋盤上的變化!

(刊載於棋道雜誌民國96年2月刊)  



LINE FB